2007/05/30

台灣缺的是互相包容與接納

  對我這個台北人來說,中正紀念堂只有小時候的印象,以前爸媽常常帶我們去那裡玩,但是讀書之後就很少了,可能不是住附近吧,所以感情也沒那麼深,我現在會想到的就是一個很大的公園,還有每年元宵節的花燈而已。最近一次的印象是之前到國家圖書館唸書,從對面望著大中至正四個字。

  其實改不改名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,我想對大部分人也都不重要吧,真的計較那幾字的人只是少數,人都可以改名字了,建築物為什麼不能改,如果政府真的是要抹煞掉蔣中正的一切,不會只改個名字就算了吧,所以其實沒有那麼嚴重。就像是我從小到大每個時期有不同綽號,國中叫小郭,高中叫農夫,大學叫小可愛,但都是我啊。
  也許我們這一代沒辦法體會當初跟隨蔣總統過來台灣時的那種心情,(我外公也是其中之一),但不論今天它叫什麼名字,在我心裡還是那座藍色屋頂的建築物,裡面有個歷史課本曾經出現的人物。

  再談到蔣中正,前鎮子蔣友柏一席「蔣家對台灣有虧欠,應該接受批評」的言論,引起國民黨忠貞黨員的一些不滿,這是可想而知的,就像歷史上往往有守舊派和改革派。但可見新一代的台灣人民,並不會讓舊有的傳統思想,成為自己身上的包袱,反而能提出比較中道的想法。
  秦始皇焚書坑儒,講到暴君一定少不了他,但他卻也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套的度量衡制度,我們能因此說秦始皇不是暴君嗎?李世民開啟了大唐盛世,但卻是弒兄逼父而換來,我們能因此否定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嗎?
  人不可能只做對事不做錯事,蔣中正也不例外,他對台灣的貢獻不在話下,但也對台灣造成傷害,這兩件事並不相牴觸。今日政府所謂一些去蔣化的作為,我想應該是基於善意,讓台灣人民看清事實,而不是將蔣家神話。其實這些作為,就我覺得其實不是什麼不懂得飲水思源之類的問題,並不會因此忘記蔣中正,只是換種形式紀念他,譬如我當兵有個姓蔣的學長,大家還不都”老蔣老蔣”的叫他。

  有時候台灣是民主過了頭,以為民主就可以為所欲為,其實台灣缺的是互相包容與接納。

1 則留言:

  1. 很多事,也許當政者是具備那麼些許的意識型態,但我覺得你文章的說法很不錯,至少我也認為這件事-『改名』。

    長期而言對台灣是好的,對後代反而是加分的吧。

    回覆刪除